高中语文必修二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二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下载1 高中语文必修二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下载2 高中语文必修二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下载3 高中语文必修二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下载4 高中语文必修二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下载5 高中语文必修二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下载6 高中语文必修二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下载7 高中语文必修二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下载8 高中语文必修二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下载9 高中语文必修二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下载10
试读已结束,还剩18页未读,您可下载完整版后进行离线阅读

《高中语文必修二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下载》是由用户上传到老师板报网,类型是语文课件,大小为1.18 MB,总共有28页,格式为pptx。授权方式为VIP用户下载,成为老师板报网VIP用户马上下载此课件。文件完整,下载后可编辑修改。更多关于请在老师板报网直接搜索

高中语文必修二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下载文字介绍: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作业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第5-14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论点?3.第15-20段,思维导图呈现论据、论证方法、论点。4.第21-29段,“王之所欲”“王之所为”分别是什么?二者有何关系?5.“王道”和“霸道”的区别是什么?6.第30-33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论点?7.第34段,思维导图呈现论据、论证方法、论点。时代背景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整城以战,杀人盈城。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③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齐桓晋文之事是什么事?春秋五霸,成就霸业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晋文公定乱扶周,破楚救宋。两人皆是春秋时的霸主。齐宣王想谈的就是霸道之事。但是,霸道与孟子所主张的王道是两个对立的,而且对方是君王,孟子在这种情形下要想向齐宣王推行他的“王道”思想是极其困难的。齐宣王与孟子的谈话以“霸道”开端,而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巧妙地将话题转向“王道”。作业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第5-14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论点?3.第15-20段,思维导图呈现论据、论证方法、论点。4.第21-29段,“王之所为”“王之所欲”分别是什么?二者有何关系?5.“王道”和“霸道”的区别是什么?6.第30-33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论点?7.第35段,思维导图呈现论据、论证方法、论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保民而王2.第5-14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论点?以羊易牛举例论证论点:王有不忍之心(此处不忍之心体现为“爱物”)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思考:为什么孟子说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就可以保民呢?思考为什么孟子说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就可以保民呢?儒家的“仁爱”,不同于佛教的慈悲、墨家的兼爱、基督教的博爱,而是一种有等差的爱。《孟子集注》:“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仁民而爱物。”(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但谈不上仁爱;对于百姓,仁爱,但谈不上亲爱。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亲亲”才能推恩于民,即“仁民”,“仁民”才能推恩于物,即“爱物”。现在宣王既能“爱物”,那理应能够“仁民”,“仁民”就是“保民”的表现。3.第15-20段,思维导图呈现论据、论证方法、论点。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喻体)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喻体)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本体)论点: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比喻论证3.第15-20段,思维导图呈现论据、论证方法、论点。一羽不举,为不用力。(喻体)舆薪不见,为不用明。(喻体)百姓不见保,为不用恩。(本体)挟泰山以超北海,是不能也王之不王,非不能也为长者折枝,是不为也王之不王,是不为也论点: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思考:齐宣王“能”却“不为”的是什么?不用恩于百姓(推恩于民),不保民。一说,比喻论证思考:齐宣王“能”却“不为”的是什么?不用恩于百姓(推恩于民),不保民。推恩于民→保民→王齐宣王“能”却“不为”的是“推恩于民”,也可以说“保民”,也可以说“王”。一羽不举,为不用力。(喻体)舆薪不见,为不用明。(喻体)百姓不见保,为不用恩。(本体)挟泰山以超北海,是不能也王之不王,非不能也为长者折枝,是不为也王之不王,是不为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天下可运于掌。“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论点:王之不王,不为推恩于民也,非不能推恩于民也。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假设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论点:应当推恩于民:推恩于民则能统一天下。4.第21-29段,“王之所为”“王之所欲”分别是什么?二者有何关系?王之所为: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王之所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二者关系: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行霸道以求统一天下,不仅求之不得,反而遗患无穷。——行霸道——统一天下——求之不得——遗患无穷“王道”“霸道”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以仁义治天下以武力、刑罚治天下以德服人以力服人6.第30-33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论点?邹敌楚齐以一服八论证方法:类比论证观点: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行霸道以求统一天下,遗患无穷。)今王发政施仁……孰能与之?论证方法:假设论证观点:发政施仁(行王道),就能统一天下。对比论证观点:左侧紫色字7.第34段,思维导图呈现论据、论证方法、论点。士:无恒产而有恒心民:无恒产则无恒心民无恒产→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陷罪刑之:罔民论点:反面论证制民之产的必要性明君制民之产(古时——正面)今也制民之产(今时——反面)论点:制民之产的必要性对比论证对比论证本段核心内容: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即富民和教民。五亩之宅……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制民之产——富民——“仰事俯畜“无虞——王道之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谨庠序之教——教民——民知孝悌之义——王道之成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行王道而统一天下孟子反对武力征服,主张推行王道,而王道的关键在于先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然后进行教化先“足民“后”礼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孟子的民本思想农业时代的国家,人口是最重要的资源。人口越多,劳力越多,产品越多,税收越多,兵源越多,人才越多……农业时代的国家要发展就需要扩大人口,而扩大人口一般就两条路:等待人口自然繁衍,和掠夺别国人口。通过战争来扩大土地、掠夺人口的方式会使得天下各国陷入无限战争中,最终使得天下总人口下降。抢来的人口如果不善待他们,他们也无法安心生产、繁衍,反而可能会流亡到别的国家,或者成为本国的不稳定因素。孟子的民本思想于是孟子提出了第三条路:以仁政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从而吸引外来人口。国君要爱百姓,要分土地给百姓,要不影响百姓生产。慢慢的别国的百姓就会主动来投奔,商人会主动来经商,人才会主动来做官。总之,国君不能只想着利己,不能肆意压迫、剥削、残害百姓,要把重视百姓,要把百姓的利益放心上,把百姓视为国家发展的根本。这就是著名的“民本思想”。全文论点保民而王中心思路避而不答,转移话题:霸道→王道“不忍”是行王道的基础:既然“不忍”,则“仁民”,则保民而王。齐宣王推恩于民“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推恩于民”则可以一统天下。王之大欲(一统天下),行霸道求之反受其害,行王道则得之。“保民而王”的具体措施:富民、教民思考齐宣王虽然被孟子说服了,但并没有实施孟子的主张,也没有给孟子一官半职,只是把他当作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来尊重,而不是想实现他那一套政治理想。你觉得孟子的思想有哪些不足使得齐宣王不执行呢?思考(1)战国时期,由分裂趋向统一,战争难以避免。孟子笼统反对武力,显得脱离现实,不合潮流。(2)高估了小农经济的效果,对影响生产的各种风险缺乏预估(3)他的仁政完全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显得过于天真、简单。在兵荒马乱的时代,在弱肉强食的环境下,单独实施仁政缺少大的环境,很可能导致在实施的过程中就被吞并。孟子的论辩技巧1.掌握心理,因势利导。孟子善于掌握齐宣王的心理,采用因势利导、顺应事情的发展趋势而加以引导的说话技巧,把谈话内容层层推进,达到劝说的目的。2.举例说理,比喻生动浅显生动、形象具体的事例作为比喻,既可把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增加文章的说服力,也可使文章显得生动活。孟子的论辩技巧3.先破后立,水到渠成孟子要向齐宣王宣传自己“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必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齐宣王本不想行王道统一天下;二是齐宣王认识不到“霸道”的不可行性。只有破其所有,才能立其所无。孟子以缘木求鱼的比喻和邹敌楚的假设论证了齐宣王称霸“大欲”的危险性和不可行性。这样既指出了行王道的可行,又指出了行霸道的不可行,从而劝告齐宣王返回到“保民而王”的根本上来,达到“孰能御之”的目的,就具有了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44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齐、宋、魏、鲁等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始终不受重用。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孟子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为“亚圣”。《孟子》一书是孟子和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一说孟子和弟子)所编著,全书共三万五千多字,基本上是一部“对话语录集”。《孟子》共七章,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南宋朱熹把《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把经典窄化,成为后世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孟子》富于雄辩,善用比喻和寓言。文学价值很高。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1.性善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思想)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保有气节)5.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中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在哲学上提出“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仁政”主张。

关键字:

单价:9.99 会员免费
开通会员可免费下载任意资料
  • 页数:28页
  • 大小:1.18 MB
  • 编号:14516
  • 类型:VIP资料
  • 格式:pptx
  • 提示:数字产品不支持退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