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学PPT课件
《《桃花源记》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学PPT课件》是由用户上传到老师板报网,类型是语文课件,大小为7.26 MB,总共有68页,格式为pptx。授权方式为VIP用户下载,成为老师板报网VIP用户马上下载此课件。文件完整,下载后可编辑修改。更多关于 桃花源记课件 请在老师板报网直接搜索
作者:陶渊明桃花源记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桃花源记》教学课件学习目标•借助注释、工具书和在教师的指导下疏通文意、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通过诵读,把握语气、句式、音节的变化,体会作者的心灵节奏和内在情怀。•品味本文简洁凝练、意蕴丰富的语言。第一课时1.了解文学常识。2.诵读课文,熟悉内容。3.疏通文章第1、2段文意。新课导入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男,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作宜丰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陶渊明少时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有志不展,做过几任小官,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家,归隐田园。陶渊明的诗歌大量描写田园生活,朴素真挚,他被公认为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今存《陶渊明集》。陶渊明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很大,在文学史让地位很高。陶渊明(东晋田园诗人)创作背景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年),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陶渊明虽远在江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棉被闷死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文体知识“记”是古代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桃花源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预习检查便舍船() 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 阡陌() 黄发垂髫() 便要还家() 间隔()及郡下() 诣太守() 刘子骥() 读准下列加色字的读音shěynǎtiáojiànyìhuòqiānmòyāohuánjùnjì疏通文意熟悉课文•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查阅字典,读准字音。•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查阅词典等工其书,理解字词句子的意思。•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学音,停顿合理。世外桃源比喻与外界隔绝的幽静美好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的成语是什么?“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桃花源记》。今天,我们来学习《桃花源记》这篇文章,看看陶渊明心中美好的世界是怎样的,理解他为什么构想出这样一个世界。1.请大声诵读第1段,读音和停顿要正确。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2.请说说对这段文意的理解,在笔记本上做笔记。句词注释•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7年)。•武陵:郡名,今武陵山区或湖南常德一带。•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缘:顺着、沿着。•行:行走这里指划船。•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忽逢:忽然遇到。逢,遇见。•夹岸:两岸。•杂:别的,其他的。•鲜美:鲜艳美丽。•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异之:以之为异,即对此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诧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复:又,再。•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欲:想要。•穷:尽,形容词用做动词,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生长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新鲜美好,落花很是繁多。•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向前行船,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白话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地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1.请大声诵读第2段,读音和停顿要正确。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请说说对这段文意的理解,在笔记本上做笔记。句词注释•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尽,完,没有了。•便:于是,就。•得:看到。•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若:好像。•舍:舍弃,丢弃。这里是“离开”的意思。•初:起初,刚开始。•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副词,只。•行:行走。•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然,形容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平坦。•旷:空阔;宽阔。•屋舍:房屋。句词注释•俨(ynǎ)然:整齐的样子。•之:这。•属:类。•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鸡犬相闻:(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相闻,可以互相听到。•种作:耕种劳作。•衣着:穿着打扮,穿戴。•悉:全,都。•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黄发垂髫(tiáo):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用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子。髫,小孩垂下的短发。•并:都。•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于是发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于是他离开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从独空幽暗变得开阔敞高。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子这类东西。•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田野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都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们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白话译文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诵读课文同学们,今天所学主要内容就是这些。请再次朗读课文,回想今天所学的知识,看看还有什么疑问,请查阅工具书,和同学探讨,请教老师,利用网络查阅资料,争取它们解决掉。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署,并怡然自乐。小结第一课时学习的主要内容:1.了解时代背景和文学常识。2.诵读课文,熟悉内容。3.疏通文章第1、2段文意。第二课时1.疏通文章第3、4、5段文意。2.总结文言语言、文言现象。1.请大声诵读第3段,读音和停顿要正确。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2.请说说对这段文意的理解,在笔记本上做笔记。句词注释•乃大惊:竟然很惊讶。乃,竟然。大,很,非常。•从来:从……地方来。•具:通“俱”,全,详细。•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要:通“邀”,邀请。•咸:副词,都,全。•问讯:询问消息,打听消息。•云:说。•先世:祖先。•率:率领。•妻子:指妻室子女,“妻”“子”是两个词。妻:指男子配偶。子:指子女。•邑人:同乡(县)的人。邑,古代区域单位。《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绝,绝处。•复:再,又。句词注释•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遂:就。•间隔:隔断,隔绝。•世:朝代。•乃:竟,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为:对,向。•具言:详细地说出。•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听说。•叹惋:感叹、惋惜。惋,惊讶,惊奇。•余:其余,剩余。•延至:邀请到。延,邀请。至,到。•去:离开。•语:告诉。•不足:不必,不值得。•为:介词,向、对。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那里的人看到渔人,就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村里有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同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渔人一一向桃花源中的人详细说出他知道的事,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白话译文(那里的人)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作了回答。就有人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来了这样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必说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听罢)都感叹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这里的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1.请大声诵读第4段,读音和停顿要正确。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2.请说说对这段文意的理解,在笔记本上做笔记。句词注释•既:已经。•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处处,到处。•及郡下:到了郡城。及,到达。郡,太守所在地,指武陵郡。•诣(yì):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如此:像这样,指在桃花源的见闻。•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寻,寻找。向,先前。志,名词,标记。•遂:终于。•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顺着先前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做的记号,•最终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白话译文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划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前次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路。1.请大声诵读第5段,读音和停顿要正确。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2.请说说对这段文意的理解,在笔记本上做笔记。句词注释•高尚:品德高尚。•士:人士。•也:表判断。•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未果:没有实现。果,实现。•寻:随即,不久。•终:死亡。•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访求桃花源的人了。白话译文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诵读课文请再次朗读课文,回想今天所学的知识,看看还有什么疑问,请查阅工具书,和同学探讨,请教老师,利用网络查阅资料,争取它们解决掉。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文言积累•说出下边词语古今意义的不同。古义:今义:交通交错相同运输事业的总称古义:今义:妻子妻子、儿女男子的配偶古义:今义: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出路的境地古义:今义:间隔隔绝,不通音信事物间距,隔离开来古义:今义:无论不必说,更不必说关联词语“不管”的意思古义:今义:鲜美新鲜美好新鲜美味•说说下列词语在本课中有哪些意思。便舍船:屋舍俨然:舍舍弃、离开,动词房屋,名词不足为外人道也:捕鱼为业:为向,对,介词作为,动词寻病终:寻向所志:寻不久,副词寻找,动词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乃于是竟然•通假字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特殊句式1.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2.倒装句:问所从来(“所从”是介词结构“从所”的倒装)3.省略句: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村民)问(之)所从来。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词类活用复前行,欲穷其林。1.前: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前。2.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完。小结第二课时学习的主要内容:1.疏通第3-5段的文意。2.积累本课中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省略句等现象。第三课时1.理清文章的线索和结构。2.掌握桃源世界的特点。3.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思想,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4.了解《桃花源记》对后世的影响。写作特色:故事曲折回环,层层设疑,引人入胜。一折:“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三折:“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四折: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及郡下,诣太守。”五折:“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12345二折:“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本文借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现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黑暗生活的不满。本文主旨第1段: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林。第2、3段:渔人进入桃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第4、5段:渔人离开桃源后,世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段落层次•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描写桃花源的?•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进入——拜访——离开——再寻。•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叙事。如果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文章,你会用哪个,为什么?•世外桃源:在文中之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桃花源”即我们向往的精神家园,或者我们的美好愿望。“世外”是指与世隔绝,文中哪些细节体现出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1)“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如有光。”——地点隐蔽(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见人大惊(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无论魏晋。”——不知世事(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不愿被扰美好的桃花源,令人赞不绝口,渔人、太守、刘子骥对桃花源分别持怎样的态度?•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迷茫•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急切•刘子骥——欣然规往。热望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言的是什么?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具言:桃花源外的社会,朝代不断更替,战争连年不断,赋税徭役繁重,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灾难深重。•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言的是什么?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具言”:桃花源外的社会,朝代不断更替,战争连年不断,赋税徭役繁重,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灾难深重。•“皆叹惋”: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对桃源生活满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找桃源而不得埋下伏笔。•此段是全篇文章的中心。写渔人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以及和世外桃源的人接触交往的情况。刻画细腻、语近旨远。先写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精神面貌——和平安宁,怡然自乐;然后再写他们和渔人的交往,风俗淳朴,平等相交。作者细致描绘了桃花源里的情况,使人感到真实、亲切,让人无限向往,增强了感染力。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写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一种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找到的。•写作目的:①批判当时社会长期战乱、民不聊生;②反映了人民群众反对剥削、压迫,向往和平幸福生活的要求;③也表现出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深入思考:写“后遂无问津者”有何用意?•“南阳刘子骥”是陶渊明记载的最后一个还相信有桃花源存在的人,只可惜他最后也“未果,寻病终”,于是“后遂无问津者”。可以把这个内容视为故事的尾声,也可以这样理解:这其实是一种更大的悲哀。•无人同津的原因是没有人再相信有桃花源,没有人愿意再努力去寻找这种境界;人们心中桃花源的理想渐渐消失,那桃花源也就因此而真正永远地消失了。《桃花源记》是一篇虚构作品,有着浓郁的主观理想色彩,可读来却给人一种“逼真”的效果。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文章既具有奇幻的浪漫色彩,又具有真实感人的写实力量。这二者在文中相得益彰,交融得天衣无缝。(1)进出桃花源的路径,真切具体,似乎有迹可循。(2)桃花源虽然美好,也是人间太平盛世的情景,而非仙界云霓气象。(3)文章首尾设计的两位人物,对后世真实可信。根据文章内容,总结桃花源的特点。1.风景优美2.和平:百姓安居乐业3.富足:民风淳朴,人们热情好客结合背景考虑,陶渊明为我们描绘这个美好的世外桃源用意何在?你如何评价这个世外桃源?•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一种美好境界,本文借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动乱、黑暗生活的不满。•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但他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桃花源记》对后世的影响1.生成了许多著名的成语,丰富了汉语词汇。•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等。2.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素材、写法和思路。•张旭、王维、韩念、王安石、辛弃疾等人都用过桃花源的素材来表达情感;志怪小说继承了《桃花源记》虚构故事的叙事技巧。宋代传奇小说《乌衣传》、明清小说《水游后传》《镜花缘》都通过寻求理想国的情节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当代戏剧《暗恋桃花源》等也借用桃花源的素材表达对现实、人性的思考。再读全文请再次朗读课文,争取读出故事的内在节奏和作者的内在情怀。提示如下:•第1段:由慢到快,读出渔人从日常生活的平常心态到发现奇异景象感到惊奇,到急切想要追寻源头的心理变化。•第2段:“林尽水源……复行数十步”读得比较紧凑,体现出渔人探寻洞穴的好奇急迫的心情。“土地平并怡然自乐”读得不要太快,体现出渔人打量眼前世界的过程,体现出渔人看到美好景象的愉快心情。•第3段:读出桃源村人的淳朴、热情和坦荡。•第4段:“既出……诣太守”读得快一点,表现出渔人急切邀人探访桃花源的心情。•第5段:“后遂无问津者”可以读出失落感,也可体现一种客观的态度。课文结构(疑)沿溪行,逢桃林桃林尽,山洞现自然风光良田美池桑竹社会风情服饰劳作情操遣人随往——遂迷子骥规往——未果一、发现桃林二、进入桃林三、再寻桃林(喜)(惊)(迷)桃花源记世外桃源寄托理想层层设疑山重水复疑无路(由远及近)柳暗花明又一村神秘色彩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贤士对精神家园的守望。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是热爱生活的人,即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元素,坚定我们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理想。课文小结拓展延伸陶渊明作品欣赏《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课后作业写作(任选一题)再造想象:1.我来到桃花源2.今日桃花源3.我心中的世外桃源老师:李雪雪同学们再见!
-
《普罗米修斯》四年级部编版ppt课件
-
古风小学生硬笔书法课程培训PPT课件下载
-
课外古诗词诵读《式微:诗经·邶风》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PPT课件
-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以和为贵》PPT教学课件
-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学写故事》PPT课件
-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 以和为贵》PPT教学课件
-
八年级语文下册《卖炭翁》PPT课件下载
-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送友人》PPT课件
-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题破山寺后禅院》PPT课件
-
课外古诗词诵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PPT课件
-
课外古诗词诵读《子衿》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PPT课件
-
课外古诗词诵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PPT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