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由来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是龙飞天的日子。
端午节一词最早出现在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午一开始主要流传于南方吴越一带,并作为一种“图腾祭”出现。端午节在当时是,祭拜龙祖的节日。
端午传说故事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的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自尽殉国。屈平,字原, 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而死。<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与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的时候,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