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气象日(World Meteorological Day)又称“国际气象日”是世界气象组织成立的纪念日,为每年的3月23日。 开展世界气象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各国人民了解和支持世界气象组织的活动,唤起人们对气象工作的重视和热爱,推广气象学在航空、航海、水利、农业和人类其他活动方面的应用。
1960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通过决议,从1961年起将公约生效日,即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 每年的“世界气象日”都确定一个主题,要求各国成员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并广泛宣传气象工作的重要作用。 主题的选择基本上围绕气象工作的内容、主要科研项目以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
2024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为“气候行动最前线”。
(概述图为2018年世界气象日主题海报)
2024年3月23日,在第64个世界气象日到来之际,中国气象局公布“2023年度气象高质量发展十大进展”。
什么是气候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大气的多年平均状况,主要包括气温、降水、光照等要素。
气候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太阳辐射、地理位置(如经纬度和海拔高度)、距离海洋的远近、地球运动和大气环流等。气候不仅是平均状态,还包括各种天气现象的概率分布和极端状况。气候与人类社会有密切关系,它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
水循环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球引力等的作用下,通过水的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落、下渗和径流等环节,不断发生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水相不断转变的过程) [7]。例如地面的水分被太阳蒸发成为空气中的水蒸气。而水在地球的状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而地球中的水多数存在于大气层、地面、地底、湖泊、河流及海洋中。水会通过一些物理作用,例如:蒸发、降水、渗透、表面的流动和地底流动等,由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如水由河川流动至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