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心日益浮躁,各式各样的不文明、不道德的事件不断冲击着大众的道德底线,许多自以为是的行为习惯不断打击着我们“礼仪之邦”的称号。就如在金字塔上刻字、中国式过马路、路遇伤者而不救等等这样的事例,让国人感慨的同时,也使我们更加地意识到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不可丢。
细数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造就了灿若星辰的中华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汉书·韦玄成传》中,就有“少好学,修父业,尤谦逊下士”的记载,可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谦虚而有礼貌,是真正有才德的一种表现。“谦”就是虚心、不自满的意思,这是为人的态度,对待学识要“谦”,才能严谨求学;对待他人要“谦”,才能取长补短、虚心上进;对待大自然要“谦”,才能不破坏环境,与自然和平相处。“恭”在古代汉语中,本义指“严肃”,包括容貌的端庄,对别人的谦和以及做事认真不苟等。孔子主张对人要端庄诚恳,表里一致,那种以花言巧语,装出伪善面孔的虚伪态度是“可耻”的,正所谓“在貌为恭,在心为敬。”“恭”是表象,“敬”是本质。“恭”在现代汉语中,逐渐和“敬”字趋于一致,“恭”和“敬”成了同义字,“恭敬”两个字,自然也就形成了稳固的词组。“恭敬”一词除了包含“恭”所固有的态度端庄、对人谦和等意思之外,则更着重表现为对同志特别是对长者的尊敬。
其实,谦恭是一个人内在品德和修养的高度表现和流露。这就像饱满麦穗的低头,成熟向日葵的弯腰,如果一个人缺乏谦恭温和、虚心谨慎,就应反省一下:是否孤陋寡闻或心浮气躁?因为言行举动是心灵的折射,而我们就是我们自己的镜子。如果想让别人对自己笑,请先对别人笑;如果想得到尊重,请先尊重别人;如果想让世界充满温情友善,请首先伸出关爱之手。学会尊重,更要懂得谦恭,不断完善自我,是公民文明素养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