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板报内容 > 节日手抄报内容 > 中秋节手抄报内容 >

中秋节的来历习俗手抄报资料内容

整理:老师板报网   时间:2021-06-19   评论:    中秋节的来历习俗手抄报资料内容

  中秋节的来历习俗

  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祭月和赏月的习俗。《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即拜月之意。祭月,其对象是月神——也称作太阴星主、月姑或月宫娘娘。每当中秋月上时,人们设案燃香,陈列月饼瓜果等祭品拜月亮。祭拜完毕,焚烧月光纸,撤下供月食品,散给家人。有趣的是,祭拜月神时,男子只能在一旁观看,不得参与拜月,有的地方甚至要求男子回避,因为月亮是阴象之物,所以拜月纯属女人之事。

  云南傣族人中秋拜月,是在月亮升起来以前,在小土房顶上置一方桌,桌上四角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圆饼上插一炷冷香,月亮升起时点燃冷香,对空鸣放火药枪,男女老幼行拜月礼,然后围坐在一起吃饼赏月,直至半夜。

  江苏苏州地区,人们称赏月叫“走月”。中秋月夜,衣着时髦的姑娘们,有的单独外出借月幽会,与心上人倾诉衷肠;有的结伴而聚,托月寄情;更多的是三五成群的妇女们走街串巷,互拜亲朋,寓月圆人亦圆之意,是中秋节的来历。天上的月亮时隐时现,地上的游人穿梭往返,形成一幅韵味别致、多姿多彩的“走月图”。

  湖南侗乡人的中秋“偷月”更别有风趣。晚上,姑娘们打着花伞,悄悄地来到自己心上人的菜园里,借着月光采摘菜园里的瓜果,希望月宫仙女为她牵上红线,托月做媒。倘若能摘到一个并蒂的瓜果,那姑娘就会喜上眉梢,因为这预兆两人相亲相爱,白头偕老。

  江南等地的农村,还有中秋送瓜的趣俗。倘若结婚后数年不育,其亲友就会去菜园里“偷”冬瓜一个,以彩色绘成人面的形状,再以衣服扎成人形,在中秋晚上请寿长命好的人抱着,敲锣打鼓送到她家,把瓜放到小夫妻的床上,用被子盖上,口称“得瓜得瓜”,以期“种瓜得娃”。摘冬瓜时,不能让瓜主知道,否则就不灵验了:瓜钱可以留在瓜田里,或是事后补交。有些地方则希望别人送南瓜,“南瓜”谐音“男娃”。

  到了魏晋,已有中秋赏月之举。据《晋书》记载:“谕尚书镇牛渚,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中秋赏月,最盛的要数宋朝。《东京梦华录》云:“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目睹柔和淡雅的月色,历代文人墨客诗兴勃发,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李白旷达豪放,笔下的月色意境开阔:“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使人击节三叹。杜甫抱负远大,他笔下的月色气势恢宏:“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王维遁迹空门,向往佛事,笔下的月色清寂超脱:“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苏轼一生不得志,苦闷中寻求解脱,发出的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慨叹。

  古人赏月,一往情深,以至于发展到听月。明代翰林编修黄志清,曾建台阁“听月楼”,有人间他何以能“听”,其夫人邱应仪赋诗答道:

  夜静高楼接太清,倚栏听月正分明。

  摩空倪兀冰轮转,捣药铿锵玉杵声。

  曲罢霓裳声细细,斧柯丹桂韵丁丁。

  忽然一阵天风鼓。

  吹下婢娥笑语声。

  相传,清代大学士张玉书也写过《听月诗》,其诗云:

  明月高楼接太清,楼高听月分外明。

  扶车咿呀冰轮转,捣药丁冬玉杵声。

  乐奏广寒声细细,斧修丹桂响铮铮。

  无云天际香风起,吹落嫦娥笑语声。

  这两首听月诗,均化无为有,由形言声,将月宫里的传说融于一体,摹写出真切的“听月”感受。你听,扶车冰轮辗转吱呀吱呀,蟾蜍玉杵捣药叮叮咚咚,广寒宫宫女婆娑起舞,霓裳羽衣曲婉转悠扬,高大的桂树下吴刚挥斧砍伐,嗵嗵声震荡山野,一阵清风,又送来嫦娥银铃般的笑声,如此热闹欢快的音响,交织成一场月宫大合唱,怎能不叫多情善感的文人墨客勃发诗兴呢?

  谈到听月,还真是妇女们的一项神秘的活动。人们叫“听香”,也有的地方叫“听响”。其方法是妇女在家中所供奉的神像前,点上香烛,向月神祷告,或卜财运,或问子息,如此这般请示过后,再拈香出门,根据在路途窃听到的声音卜测某项事情。此种风俗,在台湾及闽南较为盛行。

中秋节的来历习俗手抄报资料内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