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25日,女儿节偶人被装饰在日本千叶县胜浦的街头。3月3日是日本的传统节日女儿节,又名桃节。有女孩的家庭通常会把偶人装饰在家门口,祈求女儿健康成长并获得幸福。胜浦每年都举行盛大的女儿节庆祝活动,今年约两万个偶人被装饰在胜浦街头。新华社记者任正来摄
女儿节日语称“雏祭”,也有“桃花节”的说法,最早来源于中国,盛行于日本江户时代并延续至今。每年3月3日,女孩们都会穿上艳丽的民族服装,亲戚朋友则会赠以红包及小点心以示祝贺。摆放人偶是女儿节的重头戏,从人偶的多少往往能够判断出家庭的社会地位和富庶程度。
如今,日本女儿节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它不单是父母和亲人希冀女孩健康成长的节日,还成为繁荣地方经济的一件法宝。在千叶县胜浦市,政府正在将女儿节发展成本地区的招牌活动,带动当地旅游业和海产业的发展。据悉,每年来这里体验女儿节活动的游客正以惊人的数字递增,当地旅游纪念品和海产品的销售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日本的女儿节是对传统的继承,同时也是联系和深化家庭关系的纽带。在山梨县韭崎市,当地儿童中心举行的“和母亲一起制作人偶”的活动吸引了不少市民参与。一些参加活动的母亲说:“通过这个活动,与女儿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
在日本各地,女儿节相关商品也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在东京,一家蛋糕店突发奇想,临近女儿节推出了“爱犬女儿节蛋糕”,大打女孩宠物狗的主意;在胜浦市,女孩的人偶还被用来祈祷渔业的丰收,一些有创意的商家一改人偶的宫廷造型,为小顾客推出了“咸弹超人”和“凯蒂猫”系列人偶。
日本女儿节让女孩们拥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节日,这样的活动促使人们对女孩的纯美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日本社会男女平等观念的一种体现。
中国女儿节
中国女儿节的说法有很多。其中影响日本韩国“女儿节”的是上巳节。
上巳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
“上巳”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在流行。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
夏历三月初三为上巳日。古时以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称为“上巳”。三月初三多逢巳日。这天,人们把荠菜花铺在灶上以及坐、睡之处,认为可除蚂蚁等虫害;把莽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内,认为衣服可以不蛀;妇女把莽菜花戴在头上,认为可以不犯头痛病,晚上睡得特别香甜。 上巳也称为女儿节。
但女儿节非仅此一个。端午也是女儿节,明代浓榜《宛署杂记》:“宛(宛平县)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亦积压归宁,因呼为妇儿节。”五天中哪天是女儿节呢?该书又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可知只指端午。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端阳”条下亦云:“呼是日为女儿节。”
七夕又是女儿节,因为乞巧拜月皆是少女之事。加上上巳节,就有三个女儿节。
三个女儿节,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都是阳数相重,只不过相重的阳数大小之别。这倒并非出于故意安排,它们都不是从阳数上得名的。七夕有女儿节之称,当在最前,其次是端午,最后才是重阳。但从意义上说,端午兼属小闺女,已嫁女,七夕专指小闺女,重阳专属已嫁女,同中有异,相映成趣。
一称“斗牛节”。
农历四月初八,湖南江永县各村寨未出嫁的瑶族姑娘,相约到风景优美的山林或泉水边野餐。每人带几样食品,必须在家中煮熟或在火中煨烤便可食用的。
其中几样必不可少:一是花蛋,煮熟,在蛋壳上绘上自己设计的织花边的图案;一是花糍粑,在糯米糍粑的一边刻上绣荷包的花样,每个糍粑的花样不能重复,带多少个糍粑则不论;一是花糖,蜂蜜与熟米粉制成,用黑、白两色芝麻镶上各种头巾图案。这三样不必人人都做,但一群聚餐的姑娘中必须三样都有,争奇斗艳,称为“斗牛”,父母兄嫂必须支持,但不能代劳,必须姑娘自己动手制作。姑娘们这一天穿上节日盛装,带上“三花”食品和其他食品到野餐地点说笑打闹,追逐嬉戏。姑娘“斗牛”不许小伙子偷看。只要姑娘们发现小伙子并喊出他的名字,小伙子就得乖乖受罚,为姑娘们捡柴烧火、煨烤食品、寻找野果、采摘山花,不能逃跑。如逃跑,为姑娘们传出去,就受到耻笑,难再得到姑娘的青睐。
在近世端午的民间姻亲交往中,一是订婚的男方绝对要给未来的岳家送节礼,如果准备在下一个端午前结婚,还要正式送大礼,主要是给长辈的酒和肉以及给未婚妻的衣物;一是媳妇回娘家,带去酒和肉,同时娘家也给女儿女婿一些礼物。例如,陕西一些地方把端阳节也叫女娃节、女儿节。每到这一天,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娘家要给出嫁的女儿一定的端阳礼,俗称:“送裹肚儿”,礼物可以包括夏令衣物、扇子、凉帽汗衫等,但必不可少的是绣有蛤蟆(蟾蜍)的花裹肚兜。蛤蟆代表生儿育女、繁衍子孙的能力。
日本女儿节
女兒節,是日本女孩子的節日,又稱人偶節、上巳(じょうし/じょうみ)、雛祭(雛祭り)。屬於「五節句」之一的「桃之節句」(桃の節句) 本來在農曆的三月三日,明治維新後改為西曆3月3日。
父母會為女兒設置階梯狀的陳列台,由上至下,擺放穿着日式和服的娃娃,這種娃娃在日本稱為雛人形。而男孩節則定於端午節。
女兒節當天雖然不是日本國定假日,但家中的成員大都盡量聚在一起祝福女孩子健康平安的長大成人。
日本女儿节缘起中国传统的上巳节,是中国文化在日本的延伸和发展。
3月3日是日本传统的女儿节。每逢此时,有女孩的人家都会摆出做工精湛、造型华美的宫装人偶来祝福女孩幸福平安,健康成长。
女儿节在日本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在日语里的被称作“雏祭”。又因为旧历3月3日是桃花盛开的时节,因此又有“桃花节”的叫法。很多日本人认为,女儿节源自中国,在融合了日本本土文化之后才形成了今天的节日。
据日本史料记载,在8世纪的平安时代,京都(当时日本的中心)的上流宫廷贵族女子间已经盛行在人偶身上换穿衣服的游戏,后来又出现了向河水中投放人偶以求吉祥的习俗。到了江户时期,幕府正式将每年的3月3日定为女儿节,每到这一天,日本民间都会举行盛大的庆典,祈愿女孩们健康成长。
摆放人偶是女儿节的最大特征,这些身穿锦衣的宫装人偶以精美华丽和做工细腻著称。女儿节人偶的摆放非常讲究,在特制的雏坛上,一般为3层、5层和7层等奇数排列。一个标准的人偶雏坛的顶层为“天子与太后”,以下各层可根据需要配以三女官、负责奏乐的五雏童、侍从以及听差等。在摆放人偶的同时,还要辅以“桃花、灯笼、梳妆台、日用品”等装饰,一些地方的习惯中还会放上白酒和菱饼等食品。
在女儿节摆放的人偶很多是长辈赠送的,在过去,它甚至成为女性出嫁时重要的嫁妆。如今,外公外婆通常会事先准备好红包,让年轻夫妇们按照自己的意愿选购人偶。女儿节的人偶一般在3月3日之前数日开始摆放,结束后则要及时收藏起来留待来年再用。据说,一旦人偶摆放时间过长,将会影响女儿的婚嫁。
从女儿节的人偶规格往往可以判断出某个家庭的富庶程度和社会地位,同时它也是日本经济发展的真实反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人偶的摆放数量和奢华程度都达到顶峰。如果祖先是声名显赫的世家,家中摆放的人偶甚至有几百年的历史,可列为国家指定的特别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