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海战中,北洋舰队的旗舰定远号管带(舰长)刘步蟾,在海军提督(司令)负伤时,挺身而出,代为督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指挥本舰官兵英勇杀敌,壮烈牺牲。这些具有出色的海上指挥作战才能的爱国军官,都毕业或肄业于我国最早的军官学校——福州船政学堂。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军官的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世袭,二是军功,三是武举。到了近代,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洋枪洋炮等新式武器和先进的军事技术也输入中国,原有的军官越来越不适应新的作战形势需要。于是专门培养军官的近代化新式学校便应运而生了。
1866年(同治五年),洋务派首领之一、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州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培养海军人才的军官学校——福州船政学堂。船政学堂隶属于福州船政局,招收十六岁以下的少年入学。船政学堂(即造船班)和后学堂(即驾驶班),教育体制袭用英、法海军学校的成规,学制为五年。前学堂由法国人主持,学习法文、算术、几何、代数、三角、天文、地理、航行等课程;后学堂由英国人主持,学习英文、算术、几何、画图、机械图说、机械操作等课程。同时,前后学堂还学习《圣谕广训》、策论(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的文章)等。船政学堂对学生的训练严格、规范,至甲午中日战争前,曾先后三次派出学生到英、法、德等国学习深造。
福州船政学堂不但造就了一批掌握近代海军知识和作战技能的军官,而且促进我国兴办军官学校的风气。仅1881年至1890年之间,东南沿海就开设了十多所海军学堂;1895年后,内地又出现了陆军学堂。1931年,福州船政学堂的前学堂改为福州海军制造学校,后学堂改为海军学校。